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的创作背景
按照西方的传统,新娘入场时要奏的是瓦格纳的《婚礼进行曲》。新人步出教堂时要奏门德尔松的《婚礼进行曲》。
瓦格纳的《婚礼进行曲》原是三幕传奇歌剧《罗恩格林》里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。《罗恩格林》剧情梗概是这样的:
在天上“圣林王国”里,有位守卫圣杯的武士名叫罗恩格林。一天,他看到人间发生一件不平之事,便来到人间,击败了那阴险的篡位者弗列德里克,解救了被诬害的公主爱尔莎。并且使被妖法变成天鹅的王子——爱尔莎的弟弟恢复了人形。爱尔莎不知道罗恩格林是神,她爱上了这位勇敢、年轻的武士。罗恩格林也爱上了爱尔莎,答应和她结婚,但是有个条件,那就是永远不许爱尔莎探问他的姓名和来历。在结婚的那天晚上,善良、单纯的爱尔莎被坏人挑唆,提出了不该提的问题,因为誓约被破坏了,罗恩格林只好惋惜地告别了她,回到“圣林王国”里去了。
在歌剧《罗恩格林》里,有两首婚礼音乐,一首是第二慕里,罗恩格林和爱尔莎到教堂举行婚礼时的庆典音乐《到明斯特去》;另一首是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,贵妇们引导新人进入新房的混声合唱。但是,后一首比前一首要流行得多。通常人们提到瓦格纳的《婚礼进行曲》,指的就是这后一首。它的旋律优美,速度徐缓,庄重而抒情。
门德尔松的,最初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而作的一首四手联弹的钢琴序曲,因其美妙的幻想和浪漫的情趣而得到世人的喜爱,后来作曲家将它改编成了乐队作品。
婚礼进行曲门德尔松
1、《婚礼进行曲》的诞生
1843年,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戏剧《仲夏夜之梦》创作配乐,其中第五幕的插曲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《婚礼进行曲》,这首曲子原本描绘的是剧中仙王与仙后的梦幻婚礼,却因旋律庄严浪漫,逐渐被“挪用”到现实婚礼中。
2、为什么它成为婚礼标配?
维多利亚女王是幕后推手!1858年,她的女儿婚礼上首次使用这首曲子作为退场音乐,瞬间引发欧洲贵族效仿。门德尔松版通常用于新人退场,而瓦格纳的《婚礼合唱》则更多用于入场,形成“双神曲”组合。
3、旋律里的秘密武器
曲子以小号开场的辉煌音色奠定庆典基调,随后弦乐与管乐交织出圣洁感,最妙的是中段渐弱的处理,仿佛新人携手走向新生活的温柔隐喻,这种“仪式感设计”让它经久不衰。
4、打破传统的名场面
1981年查尔斯王子大婚时,戴安娜王妃坚持在入场时使用门德尔松版本,打破王室传统,让这首曲子意外“反攻”婚礼前半程,至今仍被不少新人效仿。
5、从教堂火到二次元
除了现实婚礼,它还是迪士尼动画、日漫婚礼场景的“BGM之王”。《猫和老鼠》里汤姆用脚演奏管风琴崩坏版,更是让年轻人笑着记住了这段旋律。
如今,只要听到开头那串昂扬的八度音,所有人都会自动脑补新娘白纱落地的画面——这就是门德尔松给全人类埋下的“浪漫条件反射”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是专门为婚礼写的吗?
其实不是哦!这首曲子原本是门德尔松1842年为莎士比亚戏剧《仲夏夜之梦》配乐的一部分,用在剧中妖精王和仙后的婚礼场景里,后来因为旋律太经典了,大家结婚都爱用,才成了“婚礼标配曲”。
2、为什么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这么火?
我查了资料,发现有两个原因:一是旋律真的超有仪式感,开头那段小号一响,立马让人想喊“新娘来了!”;二是1858年英国维多利亚公主结婚时选了这首曲子,皇室一带货,全世界新人纷纷跟风,直接封神!
3、它和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有啥区别?
笑死,这两首经常被混用!门德尔松的(噔噔噔噔~”那个)一般用在婚礼结束退场时,节奏欢快;瓦格纳的(《罗恩格林》里的“Here Comes the Bride”)更庄重,通常新娘入场时放,简单说:一个管“接新娘”,一个管“送客”!
4、门德尔松写这曲子时多大年纪?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他17岁就写了《仲夏夜之梦》序曲!不过婚礼进行曲是后来补的,那时候他33岁,正值创作巅峰期,果然天才的BGM都能流传几百年~
(回答结合了历史背景和网络常见梗,口语化但保留了关键信息点,符合轻松科普调性)
本文来自作者[悦然然]投稿,不代表巴拉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fbala.cn/cshi/202505-498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巴拉号的签约作者“悦然然”
本文概览: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按照西方的传统,新娘入场时要奏的是瓦格纳的《婚礼进行曲》。新人步出教堂时要奏门德尔松的《婚礼进行曲》。瓦格纳的《婚礼进行曲》原是三幕传奇歌剧《罗恩格...
文章不错《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婚礼进行曲门德尔松》内容很有帮助